研究组群
简介

本组群围绕建筑学和数字媒体传播双核心建立交叉研究体系,服务于社会的多层次需求,设计日益进入公众视野的科研项目。


研 究 方 向:

  • “可玩性”

本研究方向涉及富于互动性的玩/教具研发,和早教、科普、文旅等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 可适应性设计

依据中国国情落实这些设计与实践的在地性,使之切实可行,解决通用设计和特殊需求之间的适用性、经济性、可持续性问题。


  • 建筑与信息

研究旨在让实体建筑环境对使用者产生即时而有效的意义:空间转化为媒体(空间标识系统、城市意象生成等等)或者媒体助力空间(城市模拟环境、游戏设计等等)。


  • 城市策划与治理

研究建筑策划和城市规划工具,让以上人-机-物融合的复杂目标在复杂真实的城市环境中得以实现,满足国家和政府在这方面的实际需求。


  • 数字人文

借助清华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打造以上分支方向的理论基础,探索通用数字工具助力人文研究的可能。



研 究 课 题:

  • 北京—哥本哈根双城记展览策划

展览是2024年北京10大外事之一,分为生态友好、绿色交通、儿童友好三部分,丰富的案例展现了中丹可持续城市合作的成果。展览本身环保“可持续”:从内容到展示手段做到80%以上可回收,利于再设计和重复利用,成为城市生活新的部分。

  • 北京副中心设计小镇空间策划

设计小镇是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组成。课题组聚焦空间设计助力城市科技 创新,从科技X空间的基本专业定位,致力打造现代设计产业园区的智慧基础设施(科技X城市X认知),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科技 X 生活方式 X 城市消费),让现代科技匹配公共社区需求(科技X教育 X公益),引领社会场景有效创新。


  • 共享单车变球场

环保球场以“数字云朵”为元素,承载了环保、立体的设计理念,利用了造型、功能和色彩之间互相生发的“算法”,不追求象形但又变化万千。利用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快速产生出更丰富的空间和色彩、在新的功能组合中寻找乐趣和启发:篮球场同时也是舞台,游戏场和美术课堂,配套的丰富玩具和文创产品,是物理空间的延续与升华。

  • 轻量级动画的空间叙事构建方法

“让古代城市讲空间故事”,探讨轻量级动画制作的技术框架与智能流程。从特定主题的二维素材库开始、结合等角视图/平行视图和对应的影视语言,组合建筑元素创生历史故事,构建一套对博物馆运转和古典文化教育有实用价值的智能图形“发生器”,把《洛阳伽蓝记》等典籍变成北魏洛阳城、唐朝长安城空间格局中活生生的动画故事。

  • 基于自镶嵌图形的形态生成与设计

基于计算机图形学、数(图)论等方法,生成适合于不同加工场景、不同使用功能的自镶嵌图案。不仅可以通过排列组合产生兼容直线或曲线的形态,更可以极少浪费地进行型材加工,让多样化定制化的设计要求也能大大节约成本。初步形成的算法可以应用于乡村篮球场、儿童积木、空间家具、展览布景等多个用途和场景。

  • 城市策划积木

用实体积木帮助抽象城市功能的教学、协商和沟通。我们研发的积木工具可以用于城市策划和规划、社区工作、科普教育等等,让复杂的城市行为可视化变得方便快捷。使用城市策划积木工具的社区微空间设计,是一种高度互动的参与式设计,基于真实的基础数据(反映现实中的城市功能关系),并可辅助随机决策(适应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 游戏”课堂

游戏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智力发育,对他们的早年成长至关重要,“玩”中学顺理成章。本研究把可以“玩”的空间环境,从小玩具到整个室内设计,当作具身化认知活动的主要载体,能够积极推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尤其是把空间尺度的教具引入文化遗产类的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生动、直观地认知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主要成果。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发表论文45篇,申请专利3个,取得3项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