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讲座|设计创作中的道与器

2021-12-09

研究项目

李薇 SPEAKER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流行色拼布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影美术学会服装造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时装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李薇集教授、艺术家、设计师于一身,曾出版《京剧服饰制作技艺研究》、《绣娘》等多部专著,在《装饰》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1995年至今,李薇在英、法、意、德、西、澳、港等国家和地区,多次举办个展并参加重要群展,其作品被英国阿尔伯特·维多利亚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内外知名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作品取得多项国内外专业重要奖项,其中包括国家最高视觉艺术类荣誉的“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国际纤维艺术最高奖项“从洛桑到北京”第六届国际纤维艺术展金奖;北京国际设计周年度设计师“月桂奖”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设计“铜奖”等。李薇亦是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曾发布“Xiuniang·李薇高级定制时装发布会”“南溟吉贝——黎锦主题非遗服饰秀”“锦瑟华年——上久楷·李薇宋锦服装秀”等个人服装秀。


讲座实录 SUMMARY

李薇教授主要通过六部分的内容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的创作历程及在创作中对“道”与“器”的实践与感悟。

第一部分是前期的学习和基础研究。李薇教授从事研究教学30多年来,多次深入全国各地及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对传统“织”“染”“绣”非遗技艺及手工艺人进行考察和采访,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学习。

第二部分是寻找“道”——DNA。从00年开始李薇教授创作自己的处女作《夜与昼》系列,并发布了个人高级定制服装秀,这是她对于形而上的“道”的认识和寻找,通过具体的服装载体表达出来。

第三部分是对“器”的认识。这个阶段李薇教授创作了“锦绣中华-黎锦绣”,将传统黎锦符号直接转化到商业实用的服装中,进入市场、进入生活,这是对形而下“器”的表达。

第四部分是以“器”载“道”。这个阶段李薇教授创作了“锦瑟华年-宋锦服装秀”。宋锦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的面料之一是传统纺织的结晶。在这个系列中,她将自己的原创水墨图案转换到了宋锦面料上,通过设计表达创作出具有她个人DNA风格的高级定制服装。这样的作品既具有形而上的审美性和文化内涵,同时又能形而下地落地,实穿进入市场。

第五部分是对“道”的重现。通过在云南、顺古镇、百花岭的实地采风,结合传统彩色植物染的非遗技艺和对材料的再运用,李薇教授创作了“人见本心-丝路云裳·穿在身上的艺术”植物染山水服装秀,以表现七彩云南美丽的自然景观,以衣及人,与山、与水、与自然高度融合那种状态。这是对形而上“道”的回归与重现。

第六部分是原动力。教授求学及工作期间曾得到过常沙娜等前辈与艺术大家的亲自指导,同时更是得到了法国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罗朗的鼓励和指导。中外大师的启蒙与指引,以及美院代代相传的精神与传统,为她今后的艺术探索道路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insert3sldkfn.png

讲座结束后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提出了很多相关的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比如:

insertzcpsodek.png

李薇教授与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教授一起与学生互动,在一问一答中完成了苏格拉底式的探讨与“教学”。

对谈中,徐老师用李薇教授60年的创作历程,尤其是前20多年的积累过程与创作心态,激励同学们在学习中要不急不缓不慢,既要有明确的目标,也要有长时间的积累过程。既要“读万卷书”,从书中学习到广泛深刻的理论知识;也要“行万里路”,在看世界和在田野调查中亲身体验、感受、理解世界,持续学习与积累。即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也要拥有吃苦的精神。


文字根据李薇教授微博编辑